嵇雯翃名师工作室江阴市培育基金项目《跨学科视域下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典中国化美育课堂教学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
在小学阶段普及中国传统经典水墨画,让小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画这门民族艺术,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融合现代数字化美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目前国内数字美术已进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把数字美术引入美术课的学习内容编进新教材。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数字美术课堂理念层面或技术层面的描述上,对数字美术课堂的教育教学应用等层次的研究还不够,理论建设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教学理论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强;数字美术学科系统性不强,教学内容的设置脉络尚不够清晰,数字美术技法的传授尚未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教学方法与常态美术教学相似,扔存在重传授、轻探索,重模仿、轻创新,重基础、轻提升的现象,尚未形成符合学生规律、体现数字美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根据以上背景,本研究在经典水墨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专题探讨,为学校开展经典水墨数字化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美术教师认知领域与各学科的衔接
世界数字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看,数字美术教育是国外进行艺术创作比较成熟的介质之一。而我国研究相对滞后,仍然停留在“传统绘画教学”的阶段,因此“数字美术”是美术教师认知的新领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编写校本课程,既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然而,数字美术教材的编写发展缓慢,探索数字美术教学校本课程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做到艺术与科学与诗文等学科的融合,更高的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技能和人文审美素养。
(三)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学校课程的建构看,面临三个“不”:(1)经典中国画数字化美术课程的特色尚不鲜明。近年来,学校在经典中国画数字化教学研究方面,聚焦不够,成果不多,知名度不够。(2)教师的教裹足不前。多少年来,美术课的程序从未改观:老师带领学生欣赏范画、教师示范、学生创作。尽管老师讲得面面俱到,资料都是老师预设选好的,学生还是不能在课堂上画完一张完整的作品,缺少创意,绘画创作教学成了一段“瓶颈”,捆住了老师们的思维。(3)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绘画能让学生把内心世界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然而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高段的学生,由于认知事务接近成人化,对绘画的表现要求写实化,但由于表现形式的限制,达不到心手一致,丧失了自信心,从而失去课绘画的兴趣。美术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把画画当作一项技能来训练,造成脱离儿童生活,脱离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创造潜能不能很好的激发。
由此形成了明显的问题:美术课程单一,重复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很好的发挥现代数字资源的优势。因此本课题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美术教育的课程应用和效果评价的实践研究较为丰富,研究结果大多对美术教学持肯定态度。----将数字美术应用在教学中,结果显示数字美术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美国K12教学体系中,采用数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创意绘画,交叉学科的合作以及教育上的创新性领导都使它被认可,追求“创新与灵感”, 创造是教学核心,要让孩子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双手和头脑,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
在日本的学校中,美术课程很受重视。美术教育作为智育培养的情感补充,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优先位置,是培养健康完善人格的手段和途径。他们的一大特色是强调美术与生活、自然的联系,注重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周边环境,并尝试描绘出来。
相较之下,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对图像、对画册、对课堂道具的临摹,而忽视了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性。应该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和艺术引导,让孩子成为“孩子”,运用数位画板自由创作。
在法国,教学灵活,将美术课堂搬到美术馆去。学校通常与美术馆、博物馆建立深密联系,基本上都会直接将课堂搬到那里。在美术馆,在数不尽的经典作品面前,由资深讲解员向孩子们耐心授课,生动讲解美术知识和人文故事。
国内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几乎是脱节的,就连美术馆资源非常丰富的北京都是如此。这一方面造成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让少儿的美术观念缺少较大短板。孩子们不知道美术史的经典与高度,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构建健康的审美观呢?所以,要突破的一个瓶颈便是通过信息化数字美术教学与连接美术馆开展网络参观教学活动。数字美术与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教学尤为重要。
(二)国内研究综述
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与国外的美术教育系统相比,我国美术教育还是不够完善,这需要国内学校吸取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和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构建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传统中国画教学在美术教学运用做了实践探索,有老师结合课程开发开展了基于网络平台的美术教学研究和实验,总结提炼了美术学习流程和策略;也有老师通过实践证明,经典中国画的美术教学课程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有效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创意思维的发展。这些实践研究多侧重总结和提炼,缺乏对教学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信息化时代经典中国画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在实践层面上更加注重方法的可复用性,尝试给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跨学科数字美术课程构建和实施的一般流程。同时,侧重课程实施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如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创新学习行为之间、过程性评价之间的关系;调查问卷、参加比赛的数据收集分析,以研究学生的课程满意度等。
研究内容与重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由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转型。
子课题一:跨学科视域下数字水墨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二是能中西融合,把借鉴的西方优秀教学理念、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三是能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四是能注重和新技术的结合,把传统创作方式和新创作方式结合起来;五是将创新的胆识落在教学改革上。利用网络媒体、数位画板改造并设计生活化、开放化的数字水墨画课程,在年段、学期目标的框架下,制定出每个情境适切的教学目标。
子课题二:跨学科视域下数字经典中国画课程案例的研究
做到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技能和人文审美素养。利用数字媒体和校园文化走进生活与科学、文学等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改进现有的绘本绘画教学模式,对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意绘画技能、思维技能、创新训练等具体操作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探究多种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
子课题三:跨学科视域下中国画课程”的学生成果展示的实践
探索跨视域下跨各学科在数字水墨画情景境模式下的绘画创作成果展示;探索符合儿童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绘画创作课程展示平台。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计划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研究。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二)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20年9月--2021年2月
研究目标: 跨学科“数字水墨画”课程支架的建构
研究内容:
1.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数字美术课程序列的初步建构。
2. 15个高年级跨学科数字美术课程表现的设计。
推进方式:
1.邀请专家进行一次讲座。
2.指导成员开展几个活动。
3.组织研讨一轮专题沙龙。
标志性成果:
1.理论成果:小学数字美术教学序列表。
2.实践成果:5个高年级数字美术的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2021年3月--2020年6月
研究目标: 根据年段开发不同类型跨学科数字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 跨学科“数字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10个典型“数字美术”案例表现的设计
1.跨学科数字美术创新潜能激发的操作策略与方法
2.跨研究数字美术画前指导、绘画中讲评等课型的实践
3.跨高年级10个典型数字美术课例的设计
推进方式:
1.成立3个研究小组。
2.各年段的公开课、市级研讨课。
标志性成果:
1.专题微信。2.教学简报。3.教学案例集。
第三阶段:2021年7月--2022年2月
研究目标:完成“跨学科视域下数字美术课堂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研究内容:
1.探索在跨学科水墨画教学模式下的数字美术教学的类型及运用。
2.探索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下的数字美术绘本教学的类型及运用。
推进方式:
1.组织几轮专题研讨会
2.课堂案例研究课
标志性成果:
1.教学简报、新闻报道等。 2.中低年级的16个典型数字美术情境的设计
第四阶段:2022年2月--2022年8月
研究目标:总结前期成果,提升课程质量
研究内容: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提升。
推进方式:
1.开好一次专题总结会。
2.做好整理。
标志性成果:
1.完成案例的研究。2.专题微信。 3.完成专题文字稿的撰写。
五、成果设计和推广安排
(一)预期成果设计
2020年9月-2021年8月:校本课程、教师实验案例、总结以及论文集
2021年9月-2022年1月:学生成果展示
2022年2月-2022年8月:课题研究报告
(二)推广安排
1.课题成果共分享。在澄江片举行活动:一是成果展示会,由课题负责人有目的、有重点推广课题成果的价值、效果、操作方法、评价等方面;二是课题实验成果汇报课,由课题实验骨干讲课题实验成果和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模式等运用课堂。
2.研讨活动促提高。召开课堂成果推广动员会,聘请专家来校做课题推广应用讲座,安排骨干老师外出参与课题的培训工作。在教研组和江阴市范围内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