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培训“供给侧” 增强教师“获得感”——无锡市乡村初中品德学科及教育科研带头人培育站工作纪实
优化培训“供给侧” 增强教师“获得感”
——无锡市乡村初中品德学科及教育科研带头人培育站工作纪实
本培育站从2016年4月中旬成立以来,按省师训中心和市师资处的要求有序、健康的开展了培育站的常态工作。
一、基本情况和自我评价
本培育站是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初中思品教师10人,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科研骨干(含多个学科)15人。中期考核没达要求淘汰1人。
培育站组织健全、培训方案、工作计划科学;活动开展、过程资料、工作总结完整;导师分工、学员考勤、成果考核到位;运行规范、管理完善、经费使用严格。
一年内培育站集中研修22次,制作发布研训简报18期。三位导师在不同层面上的授课或讲座超过10次。学员蔡子鸣、陈彩霞参加市评优课,蔡子鸣获省评优课二等奖;省优秀教学论文评选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5人。培育站组织学员赴青岛学习、考察、培训一次,组织部分学员赴贵州六盘水、安顺短暂支教一周。
一年来培育站工作能基于实际,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培育站:优化了培训“供给侧”,增强了教师“获得感”, 既得到进站参训学员的认可,也为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深受乡村中小学校领导的好评。培育站实现了提升乡村初中教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及教育科研素养”的研训宗旨,达成了省、市师训中心设定的建站目标与要求。
二、主要做法和特色亮点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然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破解乡村教师培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时,省、市师训中心借鉴和运用“供给则改革”思维,对乡村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培育站对此也作了积极的实践。
(一)培育站创新精准有效的培训供给思路。教师成长,光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单向努力不行,必须有教师主动参与的双方努力。因此,培育站在培训供给思路上把“培养”转化为“追求”。因为,培养受训教师“追求”与“成长”的主体性才是最关键的。一年培育站的培研修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学员思想的、职业的、专业的教育,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培训内容的精选来激发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巨大的工作动力。学员根据自身的研训计划,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淀,在探索中提高。
在研训中,除培育站主持人为学员开设《做一个能履责、有智慧的高品质教师》的专题讲座外,还请40岁就成为正高和省特级教师的江阴市长泾中学陆敏刚作《草根的力量》的专题报告,请江阴第一中学荣获2016年省青年政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包彩娥老师作题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的榜样引领。培育站还组织学员间的交流互动,蔡子鸣、胡先锦、缪健等老师也与学员分享了自己追寻“第一动力(自我主动发展)”“第一品质(教学实践反思)”“第一专业(建构更大专业)”的专业发展的“三个第一”, 产生了很大反响。
(二)培育站选定精准用力的培训方式策略。培育站基于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在培训方式上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一是常态研训采取“五个结合”的举措。以理论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理论修养;以常态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以技能指导与课题申报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科研能力;以导师带教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提高研修的实际效果;以集中研训与网路研修相结合,提高培育的可持续性。
二是精准用力主攻“薄弱环节”的突破。本培育站教师学科分布多样,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较长。因此,培育站在对学员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提升学员“教学能力素质”和“科研素养技能”作为需要弥补的“短板”,加以有针对性地培训指导。
1.理念转化,从“课改”走向“改课”。左藤学和钟启泉都说过“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的着力点之一,是帮助乡村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包智强导师的《发展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学习》、许建国导师的《核心素养语境下的教师应变之道》以及主持人《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堂重构》的系列辅导,引导学员从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课改”走向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改课”,扎实推进以“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
2.主体多元,从“说教”变为“做课”。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的着力点之二,是帮助乡村教师切实提升教学素养、教学实践能力,让乡村教师稳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具体操作为:一是请无锡金星中学的王从斌老师为学员讲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渊源解读》的辅导,让学员明晰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要求。二是组织思品教师赴顾山中学观摩无锡市初中教师评优课的现场。三是学员叶云燕、陈彩霞的同课异构并组织学员议课、评课。四是邀请学科名师与学员进行同台竞技,组织学员评课、专家点评。五是要求学员在校内上公开课,组织部分学员赴外地上展示课,让第三方来检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提升的成效。培训主体的多元,一可发挥名优教师的供给主体作用;二可增加学员间的对话、研讨、碰撞,使课堂诊断成为“培育滋养”和学员的“自我生长”;三可加大学员“参与式培训”的力度,发挥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开启学员自我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通道。
3.分门别类,从“同求”转向“按需”。由于本培育站成员组成的特殊,因此本培育站对学员研训内容的安排上坚持分门别类的原则,不搞一刀切的“同求”,更多的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材施教”“按需施训”,推行分层培训、分类打磨策略。在培育站开班仪式上,市教科院赵宪宇院长为学员作了《教科研的境界》的主题讲座,让学员明晰了“思维的锻炼、实践的同步、过程成果的一体、方法途径的同归”是一线教师教科研水平提升的价值追求。培育站一年的研训活动能兼顾学员、学科、学校之间的差异,导师对学员指导的重点也有所侧重。比如2016年9月,培育站根据各校申报省、市“十三五”课题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教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申报策略》辅导的基础上,对学员所在学校课题申报的价值、目标、研究重点等进行点对点的指导,每个课题逐一审核过堂,大大提高了课题立项申报的成功率。经历了省、市课题申报的全过程,学员的科研素养与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培育站根据“互联网+”对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特请市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卫东为全体学员作《“互联网+ ”创新表达实践》和《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辅导,学员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三)培育站实现精准供给的培训带动辐射。培育站在培训供给内容设置上减少“随意性”,注重“系统性”;在培训供给环境上,优化物质“硬环境”,提升文化“软环境”。学员培训资料的发放、阅读书刊的挑选、交流平台的打造等都能高标准的配置。培育站主持人和导师都能以“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研专家”角色来影响学员,都能以自身的专业修养来引领学员提升专业自觉。培育站组织学员赴青岛学习,在接受“教科研工作坊”的建立,思品课教学改革策略等先进理念与举措的感化外,也重点推介了江苏“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这一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赴贵州讲学、支教,“切块拼接教学”这一“合作、互动、探究”教学的新范式刷新了西部教师的耳目。培育站培训成果对外起到了带动辐射作用。
培育站短暂一年的培训活动,增强了参训教师发展的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构筑起了乡村教师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的发展需要引领,培育站善于指导参训教师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个性诉求出发制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参训教师从“外控发展”迈向“内在自觉”,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懈追求,向高处不断前行。据不完全统计,培育站学员一年中发表和获奖论文56篇,申报并立项省、市、县区级课题15项,开设校内外公开课69节,不同层次的讲座56场,培育站学员在暑寒假进行教师义工助学活动30余次。培育站学员中新晋升江阴市以上教学荣誉称号9人次。青阳中学胡先锦老师两次在大市培育站工作推进会上交流发言,一年中发表论文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