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琛莉:千里江南,几多感慨烟雨中(下)
崧舟观课 | 冯琛莉:千里江南,几多感慨烟雨中(下)
崧 / 舟 / 观 / 课
六上第17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教学
作者简介
冯琛莉: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长期致力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主持参与十几项省市级课题,撰写几十万字关于古诗文方面的论文论著。
推荐词: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辽阔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与明媚繁丽,也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更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这是跨越空间的视域美:本诗教学着眼于“千里”的层层递推,让学生通过诗中描绘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四百八十寺、烟雨,这些景物来感受想象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首先,从“绿映红”入手,初步感受“千里江南”的生机与繁盛,也通过杜牧的“红绿”诗的比对,初步了解杜牧的个性,为下文观点提炼做铺垫。其次,从“千里”与“十里”故事的讨论,来感受杜牧用笔的大气与开阔。最后,从诗句画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想象千里江南的美景,而形成自己的江南。
这是跨越时间的文化美:整首诗需要突破的难点是“烟雨”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意味。教师基于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这一起点,设定如下教学环节:第一步:将《江南春》宏阔的历史背景以凝炼的字数加以呈现,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二次整理;第二步:教师呈现《江南文脉》的史料视频,再次细化学生提炼的观点;第三步:学生站在杜牧角度去回看历史,从而对“烟雨”这一意象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是落在杜牧心上历史的烟雨,也是留在读者心上文化的烟雨。
课堂实录
对比“烟雨”,体悟诗人深情
(一)质疑:诗人情感
师: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放眼望去,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庄严肃穆的寺院在雨雾中,变得朦胧了、模糊了。相比之下,在阳光照耀下,绿树掩映下,那些寺院不是更加壮观、更加美丽吗?
生1:不,老师,我觉得还是雨中的寺院更加庄严,多了一份深沉的感觉。
生2:我觉得雨中的寺庙看上去更加让人产生一种敬意。
生3:老师,我更喜欢看雨中的寺庙,这样更加朦胧,这也是我们江南才能看到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烟雨迷蒙,那才是我们江南的魂啊。而敏锐的同学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
生:不是的。
师:是啊,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牧写这首诗的深意何在,咱们还得细细品出来。学了那么多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总爱把情寄托于山水间,寄情于烟雨中,来,让我们合作说一说:
(PPT呈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生:(同桌讨论:这三首诗中的三处雨,分别在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体会。
生:(同桌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一个“好”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生:杜甫喜欢下雨,很高兴。
师:是的,那是一份喜悦之情。
生:(同桌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生1:“寒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对朋友的那份不舍之情。
师:谁对谁的不舍?
生2:王昌龄对辛渐的不舍之情。
师:好,继续汇报。
生:(同桌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1:我们在“细雨”中感受到的是向往田园生活、很悠闲的张志和。
师:说得好。那么在这首《江南春》呢?“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又在诉说什么呢?想知道诗人真正的情感,一般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1:查诗人的资料。
生2:查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3:还要查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更全面。
师:是的,背景很重要,昨天大家在预习时,做的那份导学单我看了看,把大家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作了一些梳理——
(二)整理学生资料,小组讨论
师:大屏幕呈现(把学生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
关于杜牧: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与李商隐一同称为“小李杜”。到了晚唐,诗坛一片颓唐,但是杜牧仍是“情致豪迈”,他关心时政,关心民生,关心天下。
关于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距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约有三四百年。当时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非常宏丽,当时有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关于唐朝:唐朝前期,从唐太宗李世民起,在此期间出现“贞观之治”,而后的“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但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杜牧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皇帝在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唐王朝岌岌可危。
(以上资料由2、22、37、28、31、38、20、32、5、33、25、35、3、9、14、34等同学提供整合而成)
师:同学们,看了以上三段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
生1:我们组觉得他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在讽刺晚唐的君主,昏庸无道,还期待能靠兴建寺院来拯救。
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便开始没落了,皇帝也无回天之力了,杜牧此刻的心情是——
生2:沉重的。
生3:我们组认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很忧郁的,他看着国家在走向衰败,心里很焦急却也没办法。
生4:我们组觉得杜牧很想告诉皇帝,不要再这样下去了。
师:是啊,烟蒙蒙,雨蒙蒙,一声叹息,几许惆怅。一切尽在那——
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国之将亡,王却执迷。杜牧当时多想告诉皇帝——
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大家看,在烟雨中,杜甫的“好雨”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欢喜——
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烟雨中,王昌龄的“寒雨”道不尽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生:(齐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师:烟雨中,张志和的“斜风细雨”写不完他的逍遥和自在——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而在烟雨中,杜牧却用他独特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时间的隧道,穿越了千年,听到了他在历史长河的感慨——
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品味“烟雨”,感受时空之美
师:不过,也有人说,就杜牧的性情而言,这首诗无非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如此而已。还有人说,杜牧无非是在感慨时光易逝,富贵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仅此而已。当然,更多的人说,杜牧是借古讽今,在为晚唐的衰败而叹息。同学们,现在不需要你们给出答案,我想以后你们还会有不同见解的。但无论怎样,想起春天,想起春天的江南,你一定会记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齐背)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齐背)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齐背)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你一定更会记得杜牧的这首《江南春》,这首跨越了空间的辽阔视野,跨越了时间的悠远深长,勾画出来的大气江南,烟雨江南——
生:(齐背《江南春》)
专家点评
冯琛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江南春》,一如诗歌本身所创造的意境,既有空间上的辽阔绚烂之美,也有时间上的悠远沧桑之美。
古诗教学,当然要遵循古诗学习的一般规律,诸如“诗性为重”“意象为重”“文化为重”等。但具体到某一首诗,就更需要关注“这一首”的诗性、“这一首”的意象、“这一首”的文化。共性的规律、共同的规则,只有在个性的现象、个性的现场中,才能得到生动的诠释、亲切的呈现。
对此,《江南春》一诗的教学,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首先,整首诗的教学置于“江南”这一主题的诗性情境中。执教者通过首尾呼应、复沓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多首有关“江南”的诗歌比较中,去发现《江南春》这一首的独特诗性:全景式地呈现江南春景的明丽与迷蒙,在时空的交织和叠映中,流泻出一种深邃的诗情与哲思。
其次,整首诗的教学置于“烟雨”这一同类的意象诗境中。无疑,烟雨是江南的诗意之魂。但是,铸魂的不是烟雨本身,而是诗人的生命情怀。同样的烟雨,承载不同的情感,背后乃是诗人不同的命运际遇、人格境界。执教者通过引入具有“烟雨”意象的不同诗歌,引导学生体察意象背后不一样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对《江南春》中这一“烟雨”意象所承载的情感进行探幽发微。
最后,整首诗的教学置于“晚唐”这一历史的文化语境中。执教者在学生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分门别类,使最终呈现的背景资料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从而使学生对整首诗的历史讽喻形成共感。
虽说诗无达诂,但是,对于每一首诗的个性化情感的阐释,却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要义所在。
(王崧舟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