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之“思”思更深
无理之“思”思更深
——六下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
【作者简介】
刘敏威,江苏省特级教师, 无锡市名教师,正高级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专刊人物,《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当代教育家》 “草根人物”。专注于名著导读实践研究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设计精要】
“以声之色,塑诗词之形;以音之律,构诗词之境”是本课教学的设计主旨。因为,格律诗的诗意、诗境,不仅在字词间,还在它的节律、声韵中。以声音来唤醒、以声音来品悟、以声音来构筑,才是学格律诗的本真方法。
本课教学,以按韵律诵读为主线而展开,先是联读古诗,感受节日文化。本单元主题是“民俗民风”,在古诗中了解民俗民风教学中要有所体现;二是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字义入手,理解感悟。三是吟读古诗,体会声音意蕴。这一环节是此课教学的主要部分,引导学生从音义入手,以声音来塑诗之形,来构诗之境。抓住诗的节奏停顿来体会,抓住诗的延长音韵来体悟,抓住诗的跳跃入声来体察……在声音中领会这秋景、秋情、秋思。四是辨读古诗,升华“秋思”文脉。此诗中,“思”字是不符合格律的。从这无理之律上去辨读,领悟到这“秋思”的不可替代性。作者这是宁负格律不负意,在诗意面前,格律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为更好展现诗意而服务的。在这样的辨读中,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秋思”。
【课堂实录】
一、回顾节日诗,感受节日文化
师:古诗里有大世界。古诗里有节日,古诗里有风俗。看一下这些古诗,分别写的是什么节,这些节各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指名逐一朗读)
师:这些诗分别写的是什么节?这些节里又有什么习俗呢?
生:寒食节,不生火。
生:七夕节,乞巧。
生:春节,放爆竹,贴春联等
生:清明节,祭祖,踏青
生: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节日诗——
生:(齐读)十五夜望月
师:这首诗写的又是哪个节日,从诗中可看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特点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
师:自读古诗,注意读准读顺。并了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生:(自读思考)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1:(朗读《十五夜望月》)
师:读正确了。
生2:(朗读《十五夜望月》)
师: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字词都读准确了,诗句也读通顺了。这里特别要注意读准这个“栖”,这是个生字,与“西”读音不同。“栖”是什么意思呢?
生:栖息、休息的意思。
师:再看看这个字的偏旁“木”,栖息是指在哪儿休息、居住呢?
生:在树上休息、居住。
师:对,鸟儿才在树上休息、居住,所以栖息是指鸟儿休息。
师:诗中是写什么鸟栖息在树上?
生:乌鸦。
生:鹊鸦。
师:我们齐读这首诗,读准、读顺。
生:(齐读《十五夜望月》)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中注释上写明了。
师:根据注释来学习是一个很好很简便的方法。其实诗中描写也有多处说明这是中秋节,你能找出来吗?
生:“十五夜”一词说明是中秋节。
师:单单一个“十五夜”还不能说明。十五夜是指月半,一年可是有十二个月半呢,人们常提到的月半就有元月十五(元夕)、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十月十五(下元)等。所以,“十五夜”应与其他特点联系起来,才能说明这是“八月十五”。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其他十五夜所没有的特征?
生:“地白”。一年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最是明亮皎洁,在月光的照耀下,地上白白一层,比平日更白亮。所以从这里可看出这是“八月十五”。
师:有道理。就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还从哪些特征可看出?
生:“冷露”。八月十五正是秋分、寒露节气,这个时节,晚上有寒露生了。
师:妙。结合节气特点来分析,有理有据。古人诗云:“风清露冷秋期半”,就准确写出了中秋特点。
生:“桂花”。八月桂花香。
生:“人尽望”。八月十五,人们都望月祈福。
师:分析得鞭辟入里。从你们的叙述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对这首诗的大意是理解了。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的月亮特别明亮,人们都在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生: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森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此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的人遥望家乡方向,那绵绵的思念会落在谁家呢?
师:不管是简单地说,还是具体地说,都说得很好。可看出你们已理解了诗意。这首诗写的是中秋节,从中你看出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生:望月祈福。
生:家人团圆。
生:吃月饼、桂花糕饼等。
三、吟咏古诗,体会声音意蕴
师: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自有它特定的节奏与韵律。这首七言绝句,当然也有它的节奏与韵律。所以读诗时要读出这种节奏和韵律,这样你能更深刻地领悟这首诗的内涵。你们能有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吗?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朗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读出了节奏。老师也听出来了,你是按二字一顿、四字一停的节奏来读的。是的,七言绝句,一般来说,它的节奏点正是在每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处。但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些节奏点上,吟读时并不是每一处都是停顿。节奏点上的字如果是平声字,这个节奏点处要长吟;节奏点上如果是仄声字,那么这个节奏点处就停顿。
师:平声字,是第一声第二声阴平阳平字;仄声字,是第三声第四声上声去声字和入声字。下面,我们就按这个规律给节奏点处画上记号,停顿画“/”,延长画“——”
生:(试画节奏记号)
师:谁来说说你的节奏记号是怎么画的?
生:我的节奏记号是这样画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非常聪明,老师一点你们就通了。不过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第一句中的第四字节奏处的“白”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是第二声,所以你们把它认为了平声字,这不怪你们。古今有些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就像这个“白”,它其实不是平声字,而应是仄声字,仄声中的入声。入声发音是又短又急促的。(示范读“白”入声音)所以,这首诗节奏处的停顿延长应这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再加第六个字如是平声字,也应延长音来强调。因为七绝讲究二四六分明,第六个字也应注意哦。同学们看一看,第六字处哪些字也应延长诵读呢?
生:是第一句第六字的“栖”字。
生:还有第四句第六字的“谁”字。
师:那么,这首诗诵读时停顿延长可以这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修改一下自己的诵读记号。下面就按这样的节奏来读读这首诗。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诵读这首古诗?
生1:(吟读古诗)
师:很有节奏,延长音读得再明显些会更有味道。
生2:(吟读古诗)
师:读得味道更浓了。同学们,在这样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些音延长读后,无意中就突出强调了这个音。
生:“中庭”拉长音了,让我感受到这个庭院大大的。大大的庭院,就更显出庭院中望月的作者小小的,小小的作者很孤独。
师:感受得真深切,你仿佛就看到了当时的情境。是的,诗歌中的声韵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它的含义了,你体会到了。将它读出来。
生:(诵读)中庭——地白/树栖——鸦
师:继续交流,你还有什么别的感受?
生:“白”字读得又短又促,给人一种紧迫惊讶之感。让人感到今夜的月色特别白,特别亮,亮白得让人惊叹了,“呀,好明亮的月光啊!”在这样美好的月光下,如果思念的人儿在身边,那该有多好啊。
师: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诵读)中庭——地白/树栖——鸦
师:继续交流。
生:“栖”字长吟,正说明了这些鸦鹊是好不容易才入睡了。鸟都如此,何况是人呢?(诵读:中庭——地白/树栖——鸦)
生:(诵读: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强调了“无声”,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声的不仅仅是打湿了桂花的冷露,更是那弥弥漫漫的思念,无声散满庭院间,还延伸到了天上,桂花树,人间庭院有,天上月宫也有啊。说明望月的时间长、夜深,思念的多、满。
师:诵读一下。
生:(诵读)冷露/无声——湿桂花
生:(诵读:今夜/月明——人尽望)。让人感觉月色空明,如此透亮,与前面的描写一致。
生:(诵读)不知——秋思——落谁——家。知——思——谁——
师:知道是思念谁呢?知道谁在思念呢?这首诗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作者王建的好友。思念谁?谁思念?不知道吗?
生:知道的。诗已明确写出,作者在思念杜郎中,是作者在思念。
师:那作者为何还要这样问?这“思”不是无理之问,明知故问吗?
生:这是含蓄的写法。说明了他人也在望月,也在思念,但我的思念却是最浓的、最深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念。
师:有道理,诵读出来。
生:(诵读)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第四句的诵读中,绵长音特别多,代表着秋思的绵绵不绝。但在这些绵长音中,一个又短又急促的入声音字就特别引人注意了,那就是“落”字。(范读这句,在众多的平声延长音中,这个“落”字促音尤其突出)这样的“落”字又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轻盈、轻巧,轻轻洒落。
生:使整句诗有了灵动之感。
生:好像这思念也像这月光一样洒落庭院,洒落天地间。也像这思念在作者心里落地生根,扎得深,扎得牢。
师:看,我们通过诵读,在诗的音韵中更深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思。下面就按音律连起来美美诵读这首诗,在吟咏中体会这秋景、秋情、秋思。
生:(吟诵古诗)
师:格律诗的音韵就是诗的乐谱,按照这样的节奏、长短、四声等,就可将这首诗吟唱起来了。跟着老师一起来吟唱。
生:(跟着吟唱)
四、拓展“秋思”,升华境界文脉
师:刚才我们在品读第四句时,觉得这句中的“思”,好像是无理之问。其实,这“思”,还真的是无理,不仅是无理之问,还是无理之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的诵读节奏音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一首格律诗,第一句与第四句的平仄韵律是相近的,第二句与第三句的平仄韵律是相近的。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平仄韵律,很明显,第二句与第三句的确相同,很合辙;但,第一句与第四句,看一下,哪里不合拍了?
生:“思”与“白”的平仄不相同。
师:对。按格律,第四句的“思”字处应和第一句的“白”一样,用仄声。所以这里的“思”是不合韵律的,是无理之律。那么,既然这个“思”不合音韵,能否改个仄声字呢?我们来改一下。
生:秋想
生:秋怨
生:秋意
生:秋念
师:放入诗句中读一读。
生:(读)
生:音律上是合了,但都不及秋思有含义。
师:是的,虽有理了,但诗意浅了、淡了。因为“秋思”已成一个固定词,它可指秋天的怀想、秋天的感慨、秋天的悲叹、秋天的思念……意蕴丰厚,是其他字所不能替代的。我们来看这些诗句——
楚水晓凉催客早,杜陵秋思傍蝉多。(温庭筠)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白居易)
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孟郊)
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杜牧)
异乡秋思苦,江皋月华吐。(李绅)
生:(齐读上述诗句)
师:还有很多以“秋思”为题的诗词呢。有名的就有——
张籍的《秋思》
陆游的《秋思》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师:当然,这里王建的“秋思”是——
生:(齐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不知秋思落谁家。“思”,无理之问,无理之律,在无理中凸显,在无理中加强,无理之“思”思更深。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十五夜望月》,感受这场“中秋月色、望月怀人”的“秋思”。
生:(齐诵《十五夜望月》)
师: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十五夜望月》)
师:课后默写这首诗,并摘抄你喜欢的秋思诗词。
【专家点评】
虽然未能现场聆听刘敏威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但仅仅只是品读文字做成的实录,那现场的气息,那合着韵律节奏的吟诵声,那从文字和声音中嚼出的浓浓的秋思,还有那师生互动时的默契感与投入感,就会扑面而来。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在古诗教学中,这种表现方式即为诵读。它包括:朗读、吟诵、吟唱等。可以说,《十五夜望月》这一课,将诵读和诵读教学做到了极致。
首先,从整体角度诵读整首诗,感受整首诗在声音、节奏、韵脚上的情绪色彩,把握整首诗的思想和意境。执教者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这一大语境,通过回顾一组古诗有关节令与习俗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十五夜望月》所写的节令与习俗,感受诗歌抒写的情绪基调。所以,即便是对古诗声音节奏的把握,也不能抽离其所处的整体语境。相反,只有首先把握了整体的基调和气息,才能准确开掘诗中的声音节奏所传递的情感。
其次,引导学生辨识诗中不同的声音节奏,关注声音的平仄、长短、强弱、亮度和响度,体察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画节奏记号这一直观形式,使学生自觉按照节奏标识诵读古诗,直觉把握不同的节奏点所具有的不同的声音质感与色彩,感受到不同声音所承载的不同情绪。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按照“声音—意义—声音”的解读模式,引导学生还原声音的画面、场景与细节,触摸声音节奏背后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情味和意蕴。可以说,这是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读法。对诗歌的理解,首先不是诉诸平面的、静止的文字符号,而是将其还原成声音节奏。由声音节奏直觉把握其情绪意蕴。换言之,鉴赏诗歌,首先诉诸的是流动的、鲜活的、饱含着情感起伏的声音。从学生的体悟质量和诵读水平看,这样的解读模式无疑是非常成功、非常精彩的。
(王崧舟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