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

发布日期:2016-11-30 16:04:18     来源:wangyoubiao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1、分析项羽的人物,体会人物身上的悲剧性。

                   2、通过对审美叙事性文字的品鉴,让学生对悲剧美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重点:1、分析“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征。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悲剧性。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不可不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两千多年来,人们为他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或掩卷而思,或拍案而起,或长声叹息。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和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今天,我们就要通过《项羽之死》来看一看,司马迁笔下那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二、概括文意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史家之绝唱——史学价值——真——历史叙事

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美——审美叙事

(一)历史叙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是夜率八百壮士溃围南出,天明,汉军觉之,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八百壮士仅剩百余人耳。至阴陵,迷失道,乃险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喟然叹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汉军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二)审美叙事

     一歌、一战、一船

  比较两个版本,明确:审美叙事性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更多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情感。

四、深挖文本(感受悲剧美)

  朱斌在《悲剧艺术效果的生成》一文中:“……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又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当我读到——时,我看到了一个——的项羽,总有一股——之情激荡在我的心间。”

五、合作探究(升华悲剧美)

王立群教授曾经说:“项羽的悲剧在于他不是用人之人而错据用人之位,他是可用之人而占据了用人之位。”

      探究:你认为项羽更适合在哪一个位置上?(用人之人/可用之人)

  不管项羽是用人之人还是可用之人,也许正是他的大优点、大缺点才让我们对他如此着迷,也许正是因为他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才造就他成为悲剧英雄的绝代典型。司马迁把最悲壮的诗篇、最动容的神情、最慷慨的死亡都赋予了项羽,把项羽的人生悲剧幻化成了感动中国人心灵几千年的悲剧之美,《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它更是一部让人沉吟深思的人学。

板书:

                                          项羽之死

                         垓下之围——笔补造化——悲伤之痛

                         东城快战——神勇之笔——振奋之快

                         乌江自刎——壮丽一笔——抗争之美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