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大秦帝国》
发布日期:2016-10-27 16:08:58
来源:zhujunmei
好书推荐:《大秦帝国》
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李柯芳
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李柯芳
世人惯于仰视盛唐的繁华和大汉的威严,有多少人还记得在中国延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划过一道耀眼的流星,他以最闪亮的姿态转瞬即逝。秦,自一统华夏至国破君降不过区区十五年,确实,十五年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确实只能算昙花一现,但对秦国来说,自己的渊源却并不止这十五年,早期可以追溯到周,因为勤王,被周王封国。之后能经过春秋和战国的连天战火,不仅保存宗庙,而且能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一华夏,可以算的上是厚积而薄发。虽然我一直自诩爱好历史,秦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我承认在阅读《大秦帝国》之前,我对秦人以及秦文化知道很少。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家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今天,我想大家推荐《大秦帝国》,原因如下:
一、《大秦帝国》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性的民族,这正是当前的中国人所需要的。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就为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人质朴,但质朴不是愚笨。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举兵侵犯秦国之时,秦国举国上下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取得了惨胜。这个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么使秦国赢了那场战争?没错,正是秦人。
秦国生产技术落后,国库并不殷实,可以说秦国比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从而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所以秦国不希望开战,这并不是说秦国畏惧战争。这和我们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何其相似!秦人粗犷,但秦人明事理,亡国奴他们不做,他们有血性,宁可战死也不愿苟活,只要国家有需要,秦人随时准备着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这里,突然才理解了,当秦孝公倾秦国之财物使景监赂六国以破六国联合灭秦的计谋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自己作为一名秦人的心痛。作为一名国君,没能带领着自己的国人走向富强,反而需要贿赂六国以求存国,对于秦孝公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
古语有云:“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对秦人来说愈加贴切,正是秦人的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在最后拯救了秦国,强大了秦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魏惠王携五国国君剑指秦国会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无秦”,数百年之后,秦王政大朝会于咸阳,用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称:天下自此无六国!
《黑色裂变》中写商鞅自魏国初到秦国之后,勘察秦国十余县,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时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朴实和铮铮血性。几千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当时的秦国深得人心。及至后来,商鞅被秦惠王赢驷车裂,百姓个个挥泪恸哭,最后尊称商鞅为“法圣”。秦人,他们虽然讷于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敢爱敢恨、质朴、务实并且有血性。他们的心中有一杆秤和一把尺,称得出孰轻孰重,量得出谁善谁恶。而当我们习惯于对某一些历史人物歌功颂德的时候,当我们习惯于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的时候,低下头,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他们身后的那无数的人民?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在这些不同时期的人民中,秦人最让我感动。
二、《大秦帝国》中描绘了秦国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于当前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商鞅在仕秦之后,依据秦法对秦国内斗的现象进行了处理,一次性就斩首数百人,这个数字是每年秦国斩首人数的好几倍。当年为秦孝公镌刻国耻石的老白驼也在被斩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国仇是大”之后就像烈士一样慷慨赴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举国上下没有陷入动乱,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为准绳,严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国可行,秦国有救!
在书中,商鞅呈现的是一个坚定的变法改革者形象,以守法、遵法、严格执法为己任;而秦孝公呈现的是一个渴望秦国强大富裕,人民幸福安康的乱世君主,对改革坚定不移,对改革者无比信任。他们二人面对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面对外国势力的干涉压制,强力推进改革,扫清障碍,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强大。
立足当前,中国又重新站在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多年来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倚重而忽略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在口头上谈得多一些,实际操作中做得少一些。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权力观导致了有法不依,以权压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处的一大批大案要案,大量的老虎苍蝇的落马,可以说是长期以来不遵守法治而自己酿下的苦果,最终害人害己。深化改革,难免要让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失去部分利益,导致阻挠是必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任何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任何违法者都要遭受法律的制裁。“刑不上大夫、安全着陆”这样的官场惯例都将在改革中予以改变。
诚然,法治是规范之治,是集人民智慧先立法,后依法办事,违法受惩而产生的社会规则之治。依法治理社会,党、政府、人民都遵守相同的法律法规,可以有合理的预期,不至于以人治的主观决断而产生徇私枉法,产生利益偏袒,失信于人。法治最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让立法者科学制定法律,让执政者依法行政,让司法者按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裁判,让人民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权利,发展生产。那些以法治就是治理人民,人治就是对人民的治理的错误观念需要尽早摒弃。
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习主席领导下的党中央,以法治之治深化改革,用法治制约政府权力滥用,用法治让人民可以正当维权,让企业可以合法经营,最终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大国领导的大风范,大手笔,堪比古今。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在当时的历史水平和思想觉悟下,通过变法实现了当时秦国的无比强大。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依法治国环境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开启中国全面发展的新篇章,法治利民也将再次成为历史佳话。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家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今天,我想大家推荐《大秦帝国》,原因如下:
一、《大秦帝国》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性的民族,这正是当前的中国人所需要的。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就为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人质朴,但质朴不是愚笨。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举兵侵犯秦国之时,秦国举国上下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取得了惨胜。这个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么使秦国赢了那场战争?没错,正是秦人。
秦国生产技术落后,国库并不殷实,可以说秦国比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从而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所以秦国不希望开战,这并不是说秦国畏惧战争。这和我们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何其相似!秦人粗犷,但秦人明事理,亡国奴他们不做,他们有血性,宁可战死也不愿苟活,只要国家有需要,秦人随时准备着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这里,突然才理解了,当秦孝公倾秦国之财物使景监赂六国以破六国联合灭秦的计谋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自己作为一名秦人的心痛。作为一名国君,没能带领着自己的国人走向富强,反而需要贿赂六国以求存国,对于秦孝公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
古语有云:“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对秦人来说愈加贴切,正是秦人的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在最后拯救了秦国,强大了秦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魏惠王携五国国君剑指秦国会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无秦”,数百年之后,秦王政大朝会于咸阳,用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称:天下自此无六国!
《黑色裂变》中写商鞅自魏国初到秦国之后,勘察秦国十余县,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时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朴实和铮铮血性。几千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当时的秦国深得人心。及至后来,商鞅被秦惠王赢驷车裂,百姓个个挥泪恸哭,最后尊称商鞅为“法圣”。秦人,他们虽然讷于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敢爱敢恨、质朴、务实并且有血性。他们的心中有一杆秤和一把尺,称得出孰轻孰重,量得出谁善谁恶。而当我们习惯于对某一些历史人物歌功颂德的时候,当我们习惯于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的时候,低下头,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他们身后的那无数的人民?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在这些不同时期的人民中,秦人最让我感动。
二、《大秦帝国》中描绘了秦国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于当前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商鞅在仕秦之后,依据秦法对秦国内斗的现象进行了处理,一次性就斩首数百人,这个数字是每年秦国斩首人数的好几倍。当年为秦孝公镌刻国耻石的老白驼也在被斩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国仇是大”之后就像烈士一样慷慨赴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举国上下没有陷入动乱,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为准绳,严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国可行,秦国有救!
在书中,商鞅呈现的是一个坚定的变法改革者形象,以守法、遵法、严格执法为己任;而秦孝公呈现的是一个渴望秦国强大富裕,人民幸福安康的乱世君主,对改革坚定不移,对改革者无比信任。他们二人面对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面对外国势力的干涉压制,强力推进改革,扫清障碍,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强大。
立足当前,中国又重新站在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多年来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倚重而忽略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在口头上谈得多一些,实际操作中做得少一些。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权力观导致了有法不依,以权压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处的一大批大案要案,大量的老虎苍蝇的落马,可以说是长期以来不遵守法治而自己酿下的苦果,最终害人害己。深化改革,难免要让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失去部分利益,导致阻挠是必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任何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任何违法者都要遭受法律的制裁。“刑不上大夫、安全着陆”这样的官场惯例都将在改革中予以改变。
诚然,法治是规范之治,是集人民智慧先立法,后依法办事,违法受惩而产生的社会规则之治。依法治理社会,党、政府、人民都遵守相同的法律法规,可以有合理的预期,不至于以人治的主观决断而产生徇私枉法,产生利益偏袒,失信于人。法治最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让立法者科学制定法律,让执政者依法行政,让司法者按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裁判,让人民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权利,发展生产。那些以法治就是治理人民,人治就是对人民的治理的错误观念需要尽早摒弃。
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习主席领导下的党中央,以法治之治深化改革,用法治制约政府权力滥用,用法治让人民可以正当维权,让企业可以合法经营,最终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大国领导的大风范,大手笔,堪比古今。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在当时的历史水平和思想觉悟下,通过变法实现了当时秦国的无比强大。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依法治国环境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开启中国全面发展的新篇章,法治利民也将再次成为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