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理念赋能教改,开辟课堂教学新风景
前瞻理念赋能教改,开辟课堂教学新风景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朱秋红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是2004年9月开始的,其中心和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无论你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新课改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 无论是教育的前浪还是后浪,我们都被推到新课改的浪头尖峰,直面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新课程——新课改来了,作为教育的前浪,面对新教材,内心是陌生或些许排斥的,意味着前面的教育教学经验需要清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面临旧知识和新体系的混搭,从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角度去解读新教材时,会有逻辑断层感,常会给人逻辑不清的困惑。新教材追求当代的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置身于新课改浪潮中的教育实践者,应当立足当代实际生活,重新解读教材的核心知识,重构教材的逻辑体系,在生活化主题的引领之下,教学要从课内到课外,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大概念教学。
新理念——新课改来了,作为新教材的使用者,你还在“隔江犹唱后庭花”吗?《易经》中讲得非常好,变则通,通则达,达者兼济天下。面对新课程,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学生成长同质化现象突出,忽视学生真实生命个性化生长需求。具体存在问题:教学形态单向。教师以传授本科目知识为中心,教学过程重灌输,较少考虑学生整体需求,未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追求。学生学习缺乏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单一化,学习兴趣受损,自身发展未能凸显个性特色和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单调。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内容固化,缺乏生活化的关联和实践的构建,资源开发以教师为主,较少统整学生、家长、社区等各种资源。教学管理单轨。任课老师大多有学科本位思想,缺乏教学管理的协同与合作;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力参差不齐;学生处于被管理地位,没有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追赶进度,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主动参与过程。为此,在我校省前瞻性教改项目《高中班级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用前瞻理念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树立全科关怀理念,采用学科协同方式,各科老师协调一致实施教学管理、研究和课堂实践,打通知识和素养之间通道,实现课程连贯、学习统整、能力建构、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方式追求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科,融合各科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相通之处,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又要考虑学科特质的差别化原则,注重教学过程的整体关联、动态涌动、交互融通和多元共生,探索凸显思维品质、构建关键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活力课堂。
新高考——新课改来了,你愿或者不愿,新高考就在那里。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几经风雨,随着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我们不能望而却步,而应深入这个顶层设计一览众山下,为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设计精准导航。新的评价体系实现了高考的“三个转变”: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最为关注的便是综合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并重,素养与价值的深植,改变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以学科知识为本、解题技能训练为主的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模式。高考不仅考查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也要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注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不仅考查必备知识显性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学科素养的呈现和价值认同。高考评价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也作为考查内容,以考定教,那么问题来了,能力、素养、价值怎么教?能力需要实践,素养需要涵养,价值需要引领。我们在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浸润,进行结构化的问题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拨乱反正,注重实际问题的创生和优化解决。高考成绩呈现最终的结果,体现结果性评价,没有平日的生活底蕴和课堂积累,哪有最后的凤凰涅槃的精彩?让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立体多元”全方位评价学生成长。
选课走班: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难在何处?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有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有学校的问题,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还有社会的问题,相对统一的高考,就业形势的严峻,无法让学生“想干啥就干啥”。选课的困惑就需要科任老师发挥学科协同作用,运用学科知识对学生发展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随着江苏高考制度的改革,选科走班的流动性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挑战,传统行政班级的教学管理将会弱化,教学班级如何高质量运行,如何防止“走班制走丢了教育”,已成为高中学段管理的现实问题。为此,在我校省前瞻性教改项目《高中班级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新组织——班级教学共同体, 以行政班级或者教学班级为单位,师生基于共同愿景,以班级课堂教学结构转型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信任和支持、相互切磋和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吸纳班级学生家长的力量,生成班级有效教学的开放环境系统,实现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学客体内在交融的教学新组织,目前正在试点推行中。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置身于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唯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用前瞻理念赋能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开拓新课改之下的课堂教学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