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德育论文16:把话说到心窝里——浅谈家校沟通的言语技巧(韩风)

发布日期:2020-12-12 09:18:10     来源:jiangle

把话说到心窝里

——浅谈家校沟通的言语技巧

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韩凤

【摘要】:

实现家校合作共赢,积极愉悦的沟通是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使用一定的言语技巧更容易把话说到家长的心窝里,沟通起来也更顺畅。文章尝试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沟通的要点,试图在开场白、过渡语、正题等沟通处找到情感切入点,让家长感知真关爱、感动真理解、感谢真方法。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家校沟通案例,希望此文阐述的言语技巧能为良性家校沟通氛围的营建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开场白 过渡语 提建议

【正文】:

教师和家长要进行一次沟通,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由此可见,家长在接受教师输入的信息时要经过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决定着家长的回应状态。如何让才能让家长从主观意愿上欣然接受教师输出的信息呢?如果我们能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和他沟通,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你是真的关心他的孩子,真的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真的发自内心地在提供帮助,自然能把话说到他的心窝里,那么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一、开场白:感知到你的“真爱”

父母之爱孩子,是无私的,纯粹的,不带任何目的的。在父母的心中,他们的孩子永远都是最好的——他们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说服自己:虽然没有别的孩子好看,但他们的孩子是最听话的;虽然没有别的孩子听话,但他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虽然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但他们的孩子是最努力的……即使孩子再没出息,再坏得一塌糊涂,他们还是会接纳他——因为他是他们的孩子,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在父母那里,任何时候,他都可以重新开始。

正因为这份特殊的爱,老师和家长在沟通时往往就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一般而言,教师会更侧重事件本身,客观成分会多一些;而家长会更关注自己孩子的状况,主观情感会更浓郁一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区别,开场白就要开的温暖。而这种暖便是来自于我们老师对孩子的一份真爱。

即为真爱,自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是源于一份良知、一份责任,一份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生发而来的情感,它生成于无形,一切似乎又是自然而然。“家长把孩子交到真爱学生的老师手上,是一百个放心。家长把孩子交到假爱孩子的老师手上,充满了担忧和恐惧。”江苏省南京第三高级中学陈宇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如何才能让家长感知到老师的一份真爱呢?真爱学生的老师自然会深入学生,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都会看在眼里;真爱学生的老师,自然会观动向查细微,学生的一颦一笑全看在眼里。如此细心,自然也会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和家长沟通,不妨先夸夸自己眼中的那个孩子,再举些生活中的小事来验证一下。正是透过这些细微处,家长能很容易得感知到你的用心,你对他孩子的关爱。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察言观色绝不是为了取悦于家长而进行的,它渗透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甚至是学生不在校时,你依然有时会忍不住地想起班里的那些孩子,如此,方可称之为“真爱”,方能打动人心。

开学不久,就有学校领导找到我,说是班里的小九因为在超市“顺带”零食被当场抓住,店主还报了警。学校要求班主任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家长沟通一下。我因为刚接这个班不久,对家长还不够了解,但对小九的观察却是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小九的爸爸的开场白给惊到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要打我电话。这些人也真是的,钱都赔了,还想干什么!老师,要我说,孩子都一样,没有一个好东西!”言语之中没有一点歉意,倒是充满了不满,为孩子打抱不平呢!早听说,小九是他爸的老来子,这爸爸护犊子护得厉害,今日算是得以见识了。我立刻调转话题:“开学也有一段时间了,我就是和您谈谈小九。您也知道,我刚接这个班不久,对于他们的过去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您知道吗?开学第一天,我就夸小九能干,因为,他爸爸不会填报防疫信息时,是他在旁边指导他爸爸操作的。”这一来,那边开始笑了:“是呀,我年纪大了,手机操作都不会,全靠我儿子。”说句实话,小九其实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心思,对班里的事也挺热心,但就是易冲动,对待学习更是自暴自弃,所以,他的优点也时常被缺点遮盖了。而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优点重新找出来,一点点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接着,我又向孩子的爸爸列举了孩子的其他优点,随后直接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爸爸早没了刚开始的那种激动和冲动,乐呵呵地直至挂上电话。

当教师付出真爱,自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一个孩子,如此得出的评价才更客观。家长在沟通伊始就感知到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感知到你的真爱,之后的沟通才会更顺畅。

二、过渡语:感动于你的理解

阿周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基本套路是:先说习惯不好,再说性格不好,最后一定要落到品质不好,末了,还不要忘倒打家长一铁耙,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这么差劲,家长是怎么交的、怎么做的榜样。

这种沟通方式如今还零零落落地出现在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言语中,也时常因此引发一些矛盾。可曾想过,当我们把孩子贬得一钱不值,当我们向家长问责的时候,家长的心境是怎样的。

疫情期间,蜗居家中的忙碌让我意识到每一位家长的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当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发现别人的难堪和痛苦。”我们在抱怨家长没履行好监督责任的同时,可曾想过孩子在家中的状态如何?家长是否为孩子劳心劳力而无所得?可曾设想过家长的无奈、痛苦与难堪?如何才能了解?唯有放下教师的架子,将俯视的姿态调成平视,将心比心,才能听到另一番心声,才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

曾经,曾经有一位家长,打电话过来就是对我一阵哭泣,原来,他的孩子整日磨磨蹭蹭,一点点作业就要做好久,妈妈在一边忍不住要发火,而孩子的奶奶看到这一幕不乐意了,对着媳妇就是一顿臭骂。孩子妈妈满是委屈,又无处诉说,于是想到了我这位班主任。我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着,是不是安慰几句,肯定她对孩子的付出。有了倾斜的渠道,这位妈妈的心情也逐渐平复,最后挂电话前说了这么一句:“谢谢你老师,我现在心情好多了,回去我再耐心点陪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我很清楚,孩子妈妈打电话给我,并不是想寻求我的安慰,而是期待我的认可,我给了她回应,也给了她作为母亲的一份理解:理解她对孩子的殷殷期待,理解她的无奈与委屈。

从家长的角度做班主任,就是要尊重家长,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家长也需要表扬和鼓励,我们肯定学生的成绩,实际上就是肯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努力;我们否定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否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家长是受不了反复多次被否定和打击的,他们希望,能有那么几次,能够从老师那里听到孩子的好消息。所以,我们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要关注家长的心理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善意地“包装”我们的言语表达,将孩子的“缺点”说成“特点”,并试着表达对他们的理解,以此引发情感的共鸣。

三、提建议:感谢于你的“干货”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更需要实用、可操作的“干货”。家长们都很忙,给他们提的建议中有“干货”,才能够让他们更信任你。

低年级孩子小涛,他的妈妈打电话来求助,说孩子在家里大吵大闹,骂也不行、劝也不行。我一边宽慰孩子妈妈别急,一边猜测孩子应该是受了什么委屈,于是告诉孩子妈妈:“不要去追问或指责孩子,您只需要抱住孩子,告诉他别急,妈妈在这里。等孩子情绪平静以后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片刻之后,妈妈回电,说孩子情绪已恢复正常。

很多时候,家长对于操作性强的“干货”更感兴趣,对于枯燥的理论他们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勤于阅读,多多积累,厚积薄发,在不同的事件上给予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这既帮家长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是在帮助自己建立威信。当我们的一点小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奏效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感谢,更多的是信任与支持。

家校沟通是一门艺术,实现家校合作共赢,积极愉悦的沟通是第一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温暖的开场白,体贴的过渡语和富有指导性的建议会大大为沟通增效,更容易把话说到家长的心窝里。

【参考文献】:

1、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王怀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

2、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创建优质家校关系的60个策略,郑学志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6

3、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钟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4、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齐学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