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赵春霞:师幼结伴成长,共享游戏时光

发布日期:2016-09-07 15:19:23     来源:zhaomei
 

师幼结伴成长,共享游戏时光

                                 小班区域游戏研讨交流稿

一、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研究的变革

真正意义上开始对区域活动进行研究是201211月,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环南园省优质园验收整改中,其中主要的一块就是区域环境的创设,那时候的研究成果是“满”。201310月江阴市幼教教研室组织了“秋溢峰影”杯主题环境创设比赛,我们研究设计了小班“秋叶飘果儿香”主题环境,并设了一个试点班参评,获得了江阴市一等奖,由此将区域环境创设的研究落脚到“主题”上。而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园所的观摩、《指南》模块的学习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学习化”区域的重要与魅力,我们迅速在小、中、大班各设了一个实验班,由点带面,在20142月班班推开。本学期,我们有幸加入了江阴市游戏研究共同体,使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聚焦到“核心经验”,同时,璜土、花园、要塞姐妹园的联盟展示、我们游戏化课程项目的带教师傅实验幼儿园的展示、及三实幼的展示给予我们大量的信息,不断拓宽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不断变革着实践。先来汇报一下我们在班级空间规划上的变迁。

二、班级空间规划的变迁

我们在班级空间规划上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1、由教师组织的方便转而向孩子操作的方便。 班级空间的设置一开始基本

是前面主题墙,其余三面靠墙分隔成区域,中间大部分的空间用作集中活动,摆放桌椅。随着研究的行进,老师们意识到这样的设置只便于教师组织和整理,并不利于孩子的操作活动,于是将区域向中间拓展,桌子进区域。

2、多维度空间利用满足幼儿活动和展示需要。这时候,我们仍固定了中间

一小块集中区未利用,但在游戏巡视中发现部分区域中的幼儿活动还是有些挤,于是,我们进一步调整,利用垫子将一些可地面操作的材料移至此处,开始利用墙面、地面、柜面、天花板、走廊、楼梯间等多维度空间,为幼儿创设相对分散又便于流动的活动与展示空间。

3、随孩子的活动需要而灵活调整空间的设置。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主题的开展与实施也是变化的,因此班级的空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小班期初我们每班设置了4-5个小娃娃家,而随着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简单的娃娃家环境已不能满足所有孩子,于是我们将部分小娃娃家拆并成大家庭,这样就增加了隐性的游戏情节暗示,并促进孩子间互动的密度与频率。空间设置有时也会随着主题变化而有些变化,上一个主题《秋叶飘果儿香》中我们的空间规划是这样的,在《颜色的秘密》这个主题里我们的空间规划是这样的,这些变化是由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投放的思考引发的,下面就来讲讲我们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投放的思考。

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投放的思考

1、首先是梳理主题核心经验。在对小班组主题核心经验的研讨中,我们对

每位教师的发言进行提炼并达成以下共识:感知生活中的多种颜色,能说出一些常用颜色的名称;有探究色彩变化的兴趣,感知色彩的变化;感受色彩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积极用色彩进行表现创造活动。

2、其次是融合“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理念。《颜色的秘密》

这个主题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特别是美工区的活动,有关颜色的美工活动我们能设计很多,但是孩子们为什么要来做这些事?我们能不能给孩子一个情感支点,让孩子有目的、更投入的来活动?我们的课题《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园本研究》正是给孩子这样一个情感支点,这些情感支点或由绘本引发、或与节日结合,下面是各班美工区线索一览表。

3、最重要是落实《指南》小班年龄段的一些学习与发展目标。学习性区域

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所以要对《指南》小班年龄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进行梳理,结合主题落实到区域游戏中。比如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目标2中第一条“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小一班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游戏、比如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3的第三条“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小五在装饰大树时设计了“剪树叶”游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4、内容与材料的设计还要注意三个关键词。

l        情境  情境字面的解释是情景、境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生活

化、真实性的游戏环境更适合他们。因此,我们为小班幼儿创设了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性环境,一是将一些学习性区域的内容融入到角色的游戏中,如“在娃娃家中贴墙纸”,孩子们在自己喜欢角色中游戏,角色的情景让孩子们更主动的参与区域活动。二是为幼儿的活动创设故事情境,如小三班的“变色动物园”, 在这样情境中的学习,可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呈现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过程。

l        多元  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

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因此,我们为某一个功能区设计内容和材料时尽量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发展可能,比如小8班的“包糖果”,“包”的动作主要发展的是小肌肉的协调灵敏,单纯包是生活区的内容,老师又加入了“糖果定制卡”,让孩子根据卡上的糖果图片和点数提示匹配装糖,这又促进了孩子点数、观察比较等科学领域的发展,糖果包装好有什么用,送到超市、娃娃家,又促进了孩子的社会交往。

l        留白  留白原意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间,我们的理解是给孩子想

象的空间、创造的可能。老师们在设计玩法时常常不遗余力地考虑周全细致,但这往往也会减少孩子创造的可能,比如“给毛毛虫装腿”,开始时有些班级给毛毛虫每节身体都贴了不同点数,孩子根据点数来夹相应的腿,整合生活和科学领域,老师设想很周到,后来一位老师对我说:“我班上的毛毛虫本来也想贴点数,但在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孩子自己创造规律给毛毛虫夹夹子,如果我都贴上点数,孩子还有没有可能创造规律呢?”这个问题一下敲醒了大家,现在,我们相互提醒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只是一个熟练操作工。”

四、对活动现场的问题研究

区域设计再精巧,材料投放再丰富,如果没有作用在孩子身上,也就失去它

的价值,在材料和孩子之间建立有效联结的是教师,而要提高教师的区域指导能力,我们是将教研聚焦到区域活动的现场,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来实现教师的成长。

问题1:教师不放心幼儿。

这就是赵玫园长上次在花园区域展示点评时说到教师的站位问题,提出“教

师向后,幼儿向前”观点,我们深有同感,对此,我们进行了“睁眼人闭眼人”的游戏互动式研讨,教师们轮流扮演睁眼人和闭眼人,从自己对两种角色的游戏体验出发讨论教师和幼儿谁是睁眼人?谁是闭眼人?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中,大部分时候幼儿是闭眼人,教师是睁眼人,幼儿在教师的掌控中;当教师成为闭眼人时,心里是紧张、不放心的,就怕孩子不行。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教师要学会“放手”,尽量让孩子成为睁眼人,教师去追随孩子的脚步。

问题2:游戏观摩只看材料。

这个问题刘艳主任不止一次的提过,反观我们园内的游戏观摩,看材料、看

热闹也不在少数,怎样让游戏观摩更有实效?我们在11月底的游戏观摩中尝试使用了游戏观察记录表,考虑到观摩时间有限及观察的持续性,这次的观察记录表针对的是美工区,我们发现,使用表格后,教师的视线从材料转到了孩子身上,更“关注”孩子的表现,且在整个观摩过程中,观摩双方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研讨时少了泛泛而谈,多了实实在在的问题与建议。

问题3:只凭经验分析幼儿。

老师们都明白,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我们对孩子的分

析往往只凭经验,缺乏科学的依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先用好《指南》,本学期我们组织了游戏视频研讨,每周一个班级提供游戏视频,老师们6人一组,对照《指南》分析幼儿行为,提出指导策略,然后大组交流,大家觉得,有了《指南》作为参照,分析孩子比以前容易了,也比以前全面了,对于经验贫乏的年轻教师来说,《指南》更像是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一根拐杖。

问题4:一不小心成了幼儿活动的干扰者。

这个问题常常是教师不自觉就会犯的。对此,我们进行了“模拟师幼游戏指

导”的互动教研,一位扮演正在游戏不希望被打扰的幼儿,一位扮演想要介入游戏进行指导的教师。旁观的教师记录“师幼”对话及行为,在交流时,老师们发现四组“教师扮演者”试图介入“幼儿”游戏说得第一句话都是“你在干什么?”且是随意的,我们分析认为,当老师没有目的的对幼儿说这句话时,可能只是一种干扰,而非指导。教师们继而发现,当“老师”观察一段时间,了解到“幼儿”的意图和需要,对“幼儿”提供适时帮助时(如递送她所需积木),或提出较好建议时,“幼儿”才会接纳“教师”。我们反思,在区域指导时,看似很忙的教师指导的效率到底有多高,我们的行为是支持了孩子?还是干扰了孩子、左右了孩子?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我们的策略是:

        介入游戏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为原则

         静静靠近正在游戏的幼儿,进行观察再做出初步的判断,;

        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试着陈述你看到的问题

         对幼儿进行鼓励,而非大加赞扬

        参与游戏时记住自己是游戏的支持者,而非领导者

         可示范和建议一些新想法

在区域游戏研究方面,我们还是新手,虽然已经理清了一些问题,但真正要完全落实到行动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帮助指教。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