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德育专题论文1:会晤文物:滋养儿童心灵的“维他命” ——博悟活动培养儿童良好品行的思考与寻绎(孟春燕)

发布日期:2020-10-29 16:51:30     来源:jiangle

会晤文物:滋养儿童心灵的“维他命”

——博悟活动培养儿童良好品行的思考与寻绎

城西中心小学 孟春燕

【摘要】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个个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而辗转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物,是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思想养成的最好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教育的最好资源。带领学生“行走”在各个博物馆中,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与文物会晤,开展博悟活动,从兴趣点入手,为培养良好品格奠定基础;在“正行”处着眼,为培养良好品格导航引路;在“探究”中延伸,为培养良好品格加油蓄力。与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不断成长。

【关键词】博物 博悟活动 培养良好品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习俗、民族精神、古代科技、古代艺术以及礼仪典范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而辗转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物,是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思想养成的最好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教育的最好资源。带领学生“行走”在各个博物馆中,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与文物会晤,与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不断成长。

诊释:开展博悟活动必要性的初步认识

1、时代的需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功利目标被加于学校与学生身上,使得道德教育的空间被知识学习挤压,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价值观的错位,迫切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寻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而博悟活动,以博物馆中的文物为载体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传统美德、核心思想以及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生命中,让他们成为一颗颗饱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民族自信的“种子”成长发芽,是时代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现代人越来越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修养的教育问题。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在少年儿童处世修身、人格养成上是极为重要的阶段。所以,开展博悟活动,让孩子们与文物会晤,激活其心中的精神基因,引导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很有必要。

3、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一方面,社区中各类闲散、外来打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来自当地拆迁户和各村新富起来的个体户子女。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开展博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思量:珍视博悟活动之于儿童的意义

博悟活动,增强儿童的民族自尊心

五千年的文明创造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包含着信仰与尊崇,它们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件精妙绝伦的文物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证明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辉煌和博大精深。让学生与这些文物亲密接触,让学生们更加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

2、博悟活动,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

学生基于文物资源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行价值认知,知道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加深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涵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3、博悟活动,发展儿童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馆校双方利用立体直观的实物藏品和生动形象的陈列,展示丰富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借助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项目、参与互动和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利用文物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寻绎:博悟活动对儿童良好品行的“护养”

一、博悟活动,从兴趣点入手,为培养良好品格奠定基础

1、 精彩纷呈的文物节目吸引人

文物,是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金色名片”。深藏在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睹其风采,赏其神韵,更谈不上了解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各大博物馆陆续策划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展览,一大批国宝文物走出库房,和普通大众亲切见面。电视、网络媒体也陆续推出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国宝档案》《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以新颖的形式和现实结合起来,掀起了一股欣赏国宝、品味文明的热潮。

电视节目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抓住孩子们的喜好,推荐他们看看这些精彩的文物节目,并且利用班会课来分享自己的观赏感受,孩子们乐此不疲。通过观看节目,孩子们认识了很多文物:如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学生知道了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觉得甲骨文有意思,知道了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真是因为刻骨,所以铭心。有的孩子知道了妇好鸮尊,它的主人——妇好,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英雄。她是一位王后,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女将,让无比佩服!原来大家只知道穆桂英、花木兰是女英雄,通过文物大家记住了妇好这个名字。有的孩子喜欢云梦睡虎地秦简,通过这件文物,让大家认识了秦国的一位基层的法官——喜,他每天都要在筷子一样的竹简上,仔细地,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身上学到了勤恳,敬业。也有的喜欢曾侯乙编钟,它让我知道了,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通过观赏这些电视节目,孩子们增长了知识。 绘画、瓷器、书法、石鼓、编钟......文物不再是橱柜里的一件作品,它们有了生命,让大家感受到了文物的文化脉搏它让大家看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精湛,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精妙绝伦的文物国宝熏陶人

不仅可以从电视节目中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更加近距离地观赏文物,因为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与文物会晤,与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不断成长。

平时的节假日,博物馆里总能看到我们城西学子的身影,他们会带上我们的《博悟争章卡》,喜欢画画的,会把喜欢的文物画下来,并配上富有个性的文物解说词呢,瞧这是学生给清末民初的铜鼎写的介绍我来自季子祠,是江阴博物馆鼎中的老大,又宽又方的身体,扁长的四肢上画满了花纹,并支撑起了我庞大的身体,隆起的顶盖为我增添了一份神秘,想知道我肚子里装了些啥?请你使劲猜吧!有的会写上自己的博悟感言:我在大克鼎的身上感受到了“坚守”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些充满爱国情怀的人,才有了现在博物馆里的它们。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都是由一代又一代人坚守而来。古代的工匠们很会创造发明,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造出这么精美的文物,我们也要好好学习这样的创新精神。

这些文物,当你凝视它,仰望它,不仅能欣赏古代艺术,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通过和这些文物亲密接触,学生们知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内涵。

二、博悟活动,在“正行”处着眼,为培养良好品格导航引路

1、文物内涵中正心性

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基于文物资源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行价值认知,文物和人心紧密相连,博悟活动就是“正心”。通过博悟活动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涵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从千里江山图大家看到了专注,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细节。临摹绘画工艺就有五项,层层叠加,细心涂染,才能达到如此精美效果。而颜料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原来珍稀的宝石如绿松石、孔雀石、千年贝母化石,是拿来做颜料的,还必须要顶级的才可以,制作工艺更是耗时耗力。也正是这样,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从各种彩釉大瓶中我们看到了创新。集各朝各代十七种名贵釉彩于一身,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历代大成于一体,群英荟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作品。一反当时素雅,简单的观念,这就是一种创新。而烧制这件瓷器成功的概率仅有0.23%,由此可见景德镇工匠的专注与耐心。
从石鼓中我们看到了传承。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得名,上面一共有600多个大篆,也被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中国方言众多,正是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各民族,各个地方都能顺利沟通,让中国文化、文明得以传承。
与文物会晤,孩子们透过文物解读到责任、传承、敬业、专注、创新等深刻的内涵,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榜样学习中正品格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或年代久远或工艺精湛,或文气十足或敦实厚重。它们既是时代发展历程的展现,更见证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文物背后的故事,大家走进文物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中,走进与这些文物息息相关的那些人的曲折人生中,与文物一起重温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善恶美丑、悲欢离合

云梦睡虎地秦简,通过这件文物,让大家认识了秦国的一位基层的法官——喜,他每天都要在筷子一样的竹简上,仔细地,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身上学到了勤恳,敬业。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从越王勾践剑中认识了它的主人公勾践,如果不是他十年卧草席尝苦胆,怎么会雪洗在吴国所受之辱,如果不是越王十年坚持,怎么会有后来强大的越国?王勾践剑,它伴随越王勾践历尽岁月,一雪前耻的经历,见证了一段沧海浮沉的乱世春秋。所以它不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学生在这些动人事迹的激励下,就能培养洁身自好、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3、生活细节处正行为

博悟活动逐步向学生呈现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礼仪习俗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们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等意识。我们将博悟活动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围绕“博悟少年”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将抽象的要求化解为具体的行为,化解为一个个生活的细节。全校学生人人熟记,时时对照,处处实践,一位位规范标兵脱颖而出,一个个行为规范示范班级应运而生。孩子们学有规范、行有准则,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三、博悟活动,在“探究”中延伸,为培养良好品格加油蓄力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博悟活动,如博悟争章节节高”,带上《博悟争章卡》,走进江阴市博物馆,完成博悟争章活动。博悟栏目连连看”,收看一档和“博悟”相关的节目,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档案》、《上新了故宫》、或者《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丝之路南珠宝宝》,并写下博悟感言。博悟——当江南遇见丝路”,用文物讲述江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校博联动之鼎的研究”等等。通过博悟活动,寓教育于多样的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博悟活动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交流、动手体验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涵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1、小小画家在展示

现在,文物是城西学子们的宝贝,孩子们是文物的超级粉丝,经常看到孩子们临摹文物的作品,有的临摹形状,有的绘上喜欢的颜色,有的还专门关注文物上的纹饰,专门研究其含义,如有的画蛟龙纹,蛟龙寓意着吉祥、富贵。有的画兽面纹,它有驱邪避煞、镇宅旺财的意思。有的画的凤鸟纹,凤是吉祥之鸟,它是吉祥圣神的代表。有的画的回纹,它是一线到底,寓意绵阳长远、安宁吉祥。有的画的夔(kuí)龙纹,它象征着王权和神权,刻有夔龙纹的器具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孩子们还用册页的形式向大家展示。通过这些描摹的活动,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讨论,与同伴达成共识,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融汇在文物之中的艺术内涵、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精神内涵等信息,“感悟”古人凝聚在文物中的无限智慧。孩子们的探究,创新意识逐渐养成。

2、小小讲解员在讲述

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里经常有城西学子的身影,原来大家当起了志愿者,当起了文物讲解员,或向人们介绍文物纹饰的寓意,或介绍文物传奇经历,或介绍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大家一起感受文物带来的魅力。博物馆里对文物的一些文字说明都比较专业、生涩,一般人还真难看得懂。为了让这些高冷的文物真正“活”起来,孩子们决定要把文字改造进行到底。充满童真的讲解词出炉了:青铜鼎中数我长得最神气,身体两侧挺起的龙首代表着权势,圆圆的鼎身刻着两对凤鸟,翩翩飞舞,好像正在欢迎大家的到来。粗壮短小的四肢孔武有力,证明我是多么的有分量。有的还编起了童谣:云纹青铜鼎(西周)小小铜鼎真奇怪,嘴巴宽,肚皮浅,两只耳朵大又方。黄衣裳,绿衣裳,画点云朵最漂亮。两千岁,不算老,我有三只脚,万年站得牢。

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讲解,小脸蛋上洋溢着自信,俨然一幅见过世面的模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历史,传承着文明。

3、孩子个性在张扬

开展一系列的博悟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锤炼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专门开设了“博悟研究社”,孩子们可以体验雕版印刷、拓片、古籍装帧、打年糕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文物的制作技法,与工具的基础上,尝试着进行模拟制作,根据作品成功或失败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之后再尝试操作,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是在不断地反思中“悟”得祖先的伟大与智慧的学习过程。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展示灵性、张扬个性。

展望:博悟活动的未来归属

博悟活动带领着孩子们会晤文物,在这里国宝陈列成为孩子们“好奇心的陈列柜”,文化瑰宝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路径”。孩子们在模拟、讲述体验等实践性的活动中能够深刻的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博悟活动,借助历史的精粹来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岁月的沧桑激荡孩子的灵魂,让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和精神,在与历史的思想和精神碰撞之中,获得无价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博悟”之旅仍在继续,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课堂,将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是孩子们在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志滨.金少良.黄琛 史家小学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无边界”课程[J].人民教育2019.3

[2] 魏倩.学校如何为孩子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J]人名教育2019.1

[3] 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5

[4] 孙机.从历史中醒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8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