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游戏,让数学课堂知趣共生
巧设游戏,让数学课堂知趣共生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蒋新娅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借助游戏活动展开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理解知识内涵,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能力。
【关键词】游戏 兴趣 建构 理解 思考 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借助游戏活动展开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又能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
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巧设游戏,让数学课堂知趣共生,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一、引入故事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片段一:分饼游戏】
1.复习整数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首先跟老师五花果山瞧一瞧吧!花果山上有四个猴子家庭,每家分别有2只、2只、3只、4只猴子。
指出:这里表示猴子只数的2、3、4,都是整数。
2.引出平均分
师:有一天,猴妈妈们一起下山去买饼。第一家的猴妈妈买了2个同样大的饼。它怎么分饼才公平?
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师:把两个饼平均分给2只小猴,第一只小猴分到多少?第二只小猴呢?
指出:每只小猴都分到1个饼。1也是一个整数。
3.分一个饼
师:其余几家的猴妈妈,也各买了一个同样大的饼。它们也把买的饼分给小猴们吃。第二家猴妈妈该怎样分才公平呢?为什么?
(猴妈妈把这个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只小猴吃其中的一份。)
强调:平均分
师:第三家呢?第四家呢?
【思考】
“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趣的动画形象、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把知识寓于精彩的故事游戏中,使故事成为学习内容的载体,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个故事游戏中,有学生喜欢的猴子形象和有趣的分饼情节,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孩子们不仅听得乐,学得乐,而且想得更乐。
二、引导创造游戏,建构数学知识
【片段二:造数游戏】
1.产生需要
师:同学们真厉害,帮猴妈妈们解决了分饼的难题。
每家每只小猴都分到了自家饼中的一份。同样是分到一份,但第一家的小猴最得意,为什么?(因为它们都吃到了一个饼,而其他几家每只小猴分到的饼都不满一个)
是的,这几家每只小猴都只分到一个饼的一部分。比如第二家,每只小猴只能分到——(半个饼)
再看第三家的小猴更可怜,每只小猴分到的连半个都没有,只有——(小半个)
第四家呢?这里的一份是多少呢?(小小半个)
如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可以说成——小小小半个;如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说成——小小小小半个。
师:这样说下去说的完吗?感觉怎么样?这样的一份还能用1、2这样的整数来表示吗? 用学过的整数不合适了,用语言描述又太麻烦,也讲不清。
2.创造分数
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半个饼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预设:0.5、 、 、 ……
评价:半个饼不能用整数表示,但小朋友们都很厉害,想到了这么多办法。0.5可以表示半个饼,它是小数。今天我们不研究小数。 和 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2,是什么意思?(表示平均分成2份)还都用到了1,又是什么意思?(表示出其中的1份)
3.介绍历史
其实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们是一样的。出示“你知道吗”。
师:原来,分东西时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就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4.读写方法
那“二分之一”这个数怎么写呢?边介绍边示板书范。它就读作:二分之一
5.理解意义
谁能说说 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
那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也是 ?
指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 。
完整地说一说?
追问:它是指什么?每份是谁的 ?
【思考】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可以用分数表示”直接告诉给学生,就会抑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不满1个饼”的情况:半个、小半个、小小半个、小小小半个……接着让他们自我感觉到语言描述太麻烦,从而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自然产生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的迫切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创造新数后,教师又巧妙引导比较创造出的各种数的相同之处:都用到了2,什么意思?还都用到了1,又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其实和数学家们是一样的,引导他们真正经历了思考建构分数的过程。
三、设计操作游戏,理解知识内涵
【片段三:折涂游戏】
师:分饼能得到 ,那你能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的 吗?请拿出准备的一张长方形,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它的 。
交流各种方法。
追问:折法不同,每份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 表示?
小结:都是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活动对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推进数学知识内化,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起着积极作用。
外化的直观动作只有转化为内化的思维活动,在动手中动脑,操作兴趣才会更浓,效率才会更高。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有多种方法表示一张长方形的 ,也进一步理解了 的意义:只要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四、组织辨比游戏,引发数学思考
【片段四:辨比游戏】
1.辨一辨
师:有的小朋友也分一分得到了 ,他们表示的对吗?(图1)
1米
图1
比较:第二幅图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 表示?
为什么其它几幅图的涂色部分都能用 表示?
小结: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者是一个计量单位,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
2.比一比
师:小朋友们,花果山上又搬来两家猴子,每家都有2只小猴,这一天,这两家的猴妈妈也都下山买了一个饼,回家后都把她们买的一个饼平均分给2只小猴吃。第一家的每只小猴都吃到了多少?第二家的每只小猴吃到了多少?这两家的小猴吃到的饼一样多吗?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饼图:两家每只小猴吃到的饼一样多吗?
同样是二分之一,一个是(小饼)的(二分之一),一个是(大饼)的(二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说分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什么的二分之一。
【思考】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思考方法,建立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教学中,教师从揭示数学本质入手,组织了两次辨比游戏。第一次是辨别哪幅图的涂色部分能用 表示,学生在思考中明晰: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者是一个计量单位,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第二次是比较两家每只小猴吃到的饼是否一样多?学生在思考中明晰:在说 时,要说清是什么的 。在这样的数学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数学思考不断完善对分数的认识。
五、开展猜想游戏,提升数学能力
【片段五:彩带游戏】
两根彩带,都只露出一部分,第一根彩带露出部分是整根带子的 , 第二根彩带露出部分是整根彩带的 。猜一猜,原来这两根彩带,哪根长?为什么?(图2)
图2
【思考】
借助猜一猜的游戏,能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自主探究与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根据两根彩带露出的长度相等的部分,猜一猜、比一比每根彩带原来的长度。学生明白了并不是比较 和 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而是比较每根彩带所表示的份数。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也促进他们深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适度运用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理解知识内涵,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参考文献】
[1]朱海英.让游戏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小学教学研究.2015.6
[2]马贞.让“数学游戏”成为课堂探究的引擎.教育科学论坛.2014.12
[3]孙政.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江苏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