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阅读素养的现状和思考(长寿实小 顾惠晴)
儿童阅读是我的兴趣。以前,我一直单打独斗,慢慢摸索前行。现在,有学校、名师工作室这些团队一起,我感到很幸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关于学生阅读素养的现状和思考。
1.影响儿童阅读素养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1)我国升学体制还是以考试来进行,家长对“分数”的功利心常常令阅读如履薄冰,而且“缘木求鱼”,就像孟子所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并无后灾。
(2)电子产品的盛行冲淡了阅读的魅力,学生更喜欢游戏、动画等。
(3)乡村小学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每天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精力来陪伴学生阅读,也没有财力来支持阅读材料的购买。
(4)老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层次不一,对阅读的期望值不同,氛围感染力不强。老师接受专业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模式的培训比较少。
(5)学生享受阅读乐趣的体验不足,接触到的有趣的阅读书籍不多。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你深入思考过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吗?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在2008年我自己开始对儿童阅读进行探索,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让一起阅读的美好时光在他们的童年留下印记。
(1)大声为孩子朗读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明白阅读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大声读给孩子听。大声读给孩子听是一个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在大声读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你已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充满乐趣的阅读中,小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只有在做一件事情非常快乐时,小孩子才会主动、自觉、不要任何人催促去完成它。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小孩子在无意识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增加了背景知识,提高了理解能力——而这些无疑是提高阅读素养的宝贵因素。
(2)大量让孩子积累
2008年我受韩兴娥的影响,在班级里进行课内外海量阅读的实践研究,一直坚持到现在。课内外海量阅读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营造“学”的氛围,让“读”独占鳌头,把以前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咀嚼课本知识的时间用来“海量阅读”。学生诵读的文章多了,内化于他们心中的文学甚至哲学的种子自然就会萌生嫩芽,有的还会破土而出,吐露绿叶,绽放芳香。“润物细雨汇聚海量阅读,书山有路就待厚积薄发。
(3)大胆让孩子发挥
多年前,在上海观摩了窦桂梅的一堂全国公开课《我爸爸》,让我很感兴趣。绘本的图夸张可爱,充满童趣;绘本的文字简洁幽默,意犹未尽,留给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绘本所展示的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被绘本奇思妙想的情节和夸张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我就在教学中融入绘本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表达冲动,使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融入大胆的绘本创编中,让他们的阅读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3.在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中,你有哪些困惑,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学校或者工作室层面进行探索和支持的?
(1) 学习中心的迁移
疫情发生后,无论我们喜不喜欢,都被迫转向线上学习,这可能是一个让我们认真反思的契机。他们不爱的不是学习,而是上学这件事情,他们不爱的是用学校规定的方式去学他们完全没有兴趣的课题,并用不公平的方式评价他们。那今后的阅读与网络如何找到平衡点,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模式的改变
阅读教学的模式如何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进来。工作室能否提供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接触更多的阅读理论和实践操作,创新现有教学模式。
(3)教师角色的进化
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 “引导者”,而应该是“守望者”。在阅读的路上,我们要站在学生的同一边,为他们提供,且只提供必要的、及时的、个性化的、非量化的反馈和帮助,让他们的阅读趣味变得更浓郁。关键我们如何守望,怎样来守望?
(4)课程资源的多样
阅读只关心一件事情——可持续发展。阅读课程的资源要丰富多样,且符合学生的趣味。如何获取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否和出版社建立一定的联系,获得最新资讯。
(5)活动参与的机会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会了解。我觉得要让学生多参与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阅读的喜悦,催生阅读的动力。最好家长也能参与进去,这样能增强家长的“玻璃心”,更好地支持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