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高山·高峰 ——浅论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 沈 延
高地·高山·高峰
——浅论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
沈 延
江阴市要塞中学 江苏 江阴(214432)
摘 要: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推动,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培育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打造学校文化高地,到孕育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形成学校文化的高山,在此基础上化育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文化生成学校文化高峰,本文旨在探索学校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的目标、内涵、特质和路径。
关键词:学校文化;普适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1]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建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为基础,建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必须从培育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开始,逐步孕育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最终化育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文化。
高地:培育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
文化是由“人”、人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符号”三个要素构成的社会现象,其中“人”是载体,“思想认知”是核心,“行为与符号”是外在表现,文化是以人的思想认知为核心,以行为及符号为表象的统一整体。[2]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人)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思想认知)、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行为与符号)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文化发展引领教育发展”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时代强音。
学校普适文化基础为学校物质文化,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3]——物质(建筑、环境、工具等),尚象制器。学校物质文化,主要指以静态的物质形态方式存在的景观文化,具体地说,它是包括校舍建筑、场地设备、花草树木等各方面设施综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显性文化符号,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当然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学校,显性文化符号后面也蕴藏着学校教育者、经营者的“思想认知”和精神内核,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学校建设,有些学校的建筑甚至成为当地造价最昂贵的建筑,气度不凡的门楼,宽阔笔直的大道,别具一格的楼宇房舍,典雅精致的景观,墙壁说话,草木怡情,灵石励志,成为学校的基本景象,也是地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高品位的学校物质文化不是一味追求楼宇建筑的“高大上”和设施设备的“高精尖”,而是应基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成长需求,在基本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能适合学生的成长,更关键的在于学校的物化环境能使师生催生奋进的力量和向往美好的追求。
学校普适文化内核为学校精神文化,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精神(知识、伦理、审美等),尚辞述言。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认知”,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三风和学校精神等方面。高品位的学校精神文化一定是守正创新,是办学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融汇,是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融通,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并体现在师生的基本价值追求、普遍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
学校普适文化固化依靠制度文化,所谓行而中者谓之“度”——制度(体制、机制、条例等),尚变循动。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等,学校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规章正常有序运作。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学校通过民主管理完善制度,通过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并为师生认同成为普遍的行为规则。高品位的学校制度文化不仅是通过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更在于机制能体现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人本”思想,做到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管”、“理”并举,抵制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不断激发师生活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普适文化一定要有“师生味”,为师生所认可,适合师生成长发展的,同时,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还需要实现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彼此融通和相互推动,这样才能形成学校普适性文化的高地,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山:孕育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文化品格是学校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价值取向,表现为积极开放或消极保守,兼收并蓄或排斥异端。高品格的学校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兼收并蓄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教育理念智慧,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其间注入学校独特的教育文化内涵,经过长期的积淀、凝练,逐步形成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造就独有学校文化印记的学生。
学校特色文化的孕育是一个长期积淀、演绎、洗练、净化和升华的过程,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是高品格学校特色文化孕育的深厚土壤,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是基因,学校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是生发剂,教育者的情怀、智慧是助推剂。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从项目、活动,到课程、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的过程,是通过教育者用心去发现、精心去发掘、专心去发展的结果,只有创新变革、守望凝练,才能孕育生成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才能不断推动着学校个性化发展。
学校特色文化的孕育存在两种模式:融合式和独立式。融合式指的是在学校普适文化培育过程中融入特色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发展,诸如学校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独立式指的是在学校普适文化基础上重点培育学校的特色项目,从文化视角注入新的内涵,形成学校特色和特色文化,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印记,诸如科技特色文化和礼仪特色文化等。
课程是学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有些学校紧扣课程文化建设,以课程统领推动学校发展,打造成高品格的课程文化。从改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形成新的课程观开始,到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再到系统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师生的选择性、平等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了学校的课程与学校定位相一致,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匹配,课程与学校教育理想追求相融合,经过长期的建设积淀形成高品格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师生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有些学校力聚行为文化建设,发掘特有的人文资源,演绎出新时代高品格的行为文化。比如,有些学校从书院办学的历史追溯做起,挖掘传统书院的文化精神——“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4],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相结合,学校致力培养学生儒雅大度的书生气,涵养教师潜心学问的书卷气,打造校园热爱读书的书香气,师生知书达理,相互尊重理解,学术研究成风,名师名家辈出,百年校园洋溢着勃勃生机。
依据学校的特色项目,从文化的视角注入新的内涵,发展为高品格的特色文化。有些学校有科学教育特色项目,从最初的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普教育项目做起,逐步发展到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培养小技师、小创客等科技教育活动,进而开设小创客、STEM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最终结合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教育课程,不仅把原本的科技教育活动项目课程化,而且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突出贯穿融通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中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小技师”、“小工匠”、“小能手”、“小发明家”,获得一大批国家技术专利, 而且学生普遍呈现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探究的“科学见长”特质,教师整体表现出求真求索、善学善教、理性理智、创新创造的“科学教育”气质,科学教育的特色文化油然而生。
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一定要有“学校味”,是独具学校办学特质的,体现师生独特魅力的,同时高品格的学校特色文化孕育需要找到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支点(重点领域、优势资料和特色项目),注入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演绎为学校师生为人处事独特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样每所学校一定能淬炼出生诸如英雄文化、廊桥文化、和合文化、长江文化……等座座学校特色文化高山,不断推动着学校个性化发展。
高峰:化育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校文化也需要有新的追求和内涵,学校无论是高品位的普适文化,还是高品格的特色文化都需要走向高品质的文化,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著名学校文化策划专家沈曙虹认为: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的普遍诉求,也是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趋向,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应聚焦于更自觉、更优质、更幸福。
自觉是高品质学校文化的本体价值。学校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价值自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基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崇尚公平正义、关注人类命运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其次是思维自觉,全体师生能自觉运用底线思维、理性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共赢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树立战略思维,坚守法治思维,涵养历史思维,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再次是行为自觉,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为人师表、恪尽职守、同心协力,讲纪律、讲规矩、讲奉献;学生追求进步、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能勤学、能乐学、能善学;学校有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最终走向人格自觉,全体师生员工自尊、自爱、自信,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不信谣传谣,做事硬气,做人正气,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思想自由,精神丰盈,做最好的自己。
优质是高品质学校文化的社会价值。学校文化的优质首先应坚定中国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定以中国方式建设中国学校文化,守正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其次应坚守教育立场,坚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既能使“校内人”幸福成长,又能影响辐射“校外人”的提升;再次应坚持学校立场,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建设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建设独具学校特质的学校文化,培育具有学校特质印记的学生;最后应坚决面向未来,这是教育的使命所在,面向未来,深度建构,才能使校园文化充满朝气和生命,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代代新人。
幸福是高品质学校文化的人性价值。学校文化的幸福首先是“和”的文化,学校气氛和平,言行举止和蔼,人际关系和睦,教育教学和谐;其次是“真”的文化,用真心,有真情,传真诚,求真理;再次是“奋”的文化,奋勇争先,奋发进取,奋斗不息,奋进有为;最后是“感”的文化,得人帮助道“感谢”,教育故事能“感动”,人际交往懂“感恩”,嘉言懿行受“感染”……幸福的学校文化一定能使师生得到满足,获得快乐,身心愉悦,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学习并收获满满,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只有自觉、优质和幸福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才是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才能矗立起学校文化的高峰,才能化育为学校文化的品牌,它既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也能更持久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育高品位的学校普适文化是坚实的根基,根基是高地,高地之上才能孕育出的是高品格学校特色文化高山,矗立起了高山,在高山之巅才能化育出熠熠生辉、历久弥新的高品质学校品牌文化,建设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文化是学校的永恒追求。
[1] 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 杨志成.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课程文化建设[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8.11
[3] (西周)佚名编者.周易[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